profile

每週學習成長電子報 by 艾爾文

每一天我都會盡可能吸收新的知識,以及思考工作與生活,作為滋養自己成長的元素。訂閱電子報,每週我會把自己的啟發心得寄到你的信箱。

person writing bucket list on book
Featured Post

5件我在春節期間想做,但通常做不到的事

Hi,我是艾爾文👋。 接下來是春節連假,這週電子報提早寄給你。在此,先祝你新年蛇、麼、都、有!🧨 話說,你想趁著連假做什麼事? 過去我會期待可以趁著春節假期,消化平常沒能做的事。我會在放假前先列一張清單,連假時就能趁空檔處理。 然而,有些事情後來的確完成了,但多數的事情依然留在清單上。 幾次下來,我發覺自己是陷入所謂的「計劃謬誤」之中,認為只要把握連假,就能把堆積起來的事情都處理完,但實際上難以達成。 這封電子報我就來反其道而行,不分享哪些事值得做,而是分享過去那些我在過年期間想做,但通常做不到的事。 寫出來作為參考,希望我們都能「專心」度過美好的春節連假。 1》讀完〇〇本書 目前我最高紀錄是在過年時讀完七本書,當時我還寫了一篇文章,說明高效讀書的技巧。 尷尬的是,那已經是2014年的事。我現在的生活跟當時完全不同,過年有時連一本書都讀不完。 所以,這些年我就放過自己了。我不再設定要讀完幾本書,而是有空檔才隨手拿起書閱讀。 放假時不再追求閱讀進度,沒計畫要讀完多少章節,而是放心的沉浸在閱讀世界裡,過程也能隨時停下來跟家人相聚。 2》進行數位整理(管理電腦檔案、手機照片)...

A close up of a coffee machine with a cup of coffee

Hi,我是艾爾文👋。 這週我被一段話震撼到,迫不及待想跟你分享。這段話的開頭是:「生活的核心目標之一是生存,另一個是意義。」 這部分很好理解:生活的確需要生存,也需要追求人生意義。震撼我的是後面這句: 「但,它們是對立的。」 我讀到這句話的當下停頓好幾秒,因為如此簡單的道理,我竟然從未想過。 ▍生存跟意義之間的拉扯 打從出社會開始,我就會思索「人生的意義」,卻也總是在生存跟意義之間掙扎。我會思考:如果做一件事(工作)收入不多,甚至會虧錢,我是否應該做?反之,如果某件事違背我的理想,卻能帶來豐厚的收入,我是否應該妥協? 就以寫作來說,在目前嚴峻的閱讀市場下,出書的版稅已經大不如前。不少作家告誡後輩,最好把寫書當作興趣,要拿版稅來支應生活費是難上加難。 然而,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興趣,更是樂趣,而且還打算發展成志業。我不禁想:難道真的不能靠寫作生存嗎? 生存,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,是與生俱來的本能。為了生存,我們需要工作跟收入,要確定自己和家人下一餐的溫飽。 而當生存的基本條件被滿足後,人往往會開始尋求意義,會開始思考——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?為什麼要做這件事?人生的價值又是什麼?...

a pair of black glasses on a wooden surface

Hi,我是艾爾文👋。 這週我回顧自己去年一整年學到的事情,很有收穫!終於等到電子報可以跟你分享了。 我學到的事情有很多,但我挑出體會最深的十件事給你。這些都是我在年度回顧與反思中有感而發的事情。 這10件事沒有優先順序,就是陸續整理出來。 我們開始吧! 1》規律飲食和作息超有用 固定作息能提高生產力 固定飲食讓我更有活力 去年八月辦完簽書會後,我的腸胃突然發炎。為了儘早恢復,我開始嚴格控管飲食跟作息,同時戒糖和戒咖啡。 既然嚴格控管,也表示失去彈性。原本我以為工作節奏會因此亂掉,沒想到寫作量反而增加。而且因為戒糖,思緒變得更清晰,下午精神狀態也比較好。 2》每天多走4000步的好處 消化變好 久站比較不會累 雖然我有運動習慣,卻不喜歡走路。所以我不是一個耐走的人。 但因為腸胃炎需要促進消化,所以用餐後就會在客廳走個15到30分鐘,每天平均多走了三四千步。 後來有次出門時,我發現自己變得更耐走跟久站,中間幾乎沒有想找地方休息。這⋯⋯算是腸胃炎的補償嗎? 3》「自私」一點,比較自在 我曾在去年的電子報中提過,2025年你不妨「自私」點,這是來自我的體會之一。...

A wall with a bunch of sticky notes on it

Hi,我是艾爾文👋。 這是2025年的第1封電子報,很高興我們能一同成長。 我習慣在跨年前後規劃接下來一年的事。雖然每年的規劃流程類似,但這幾年我發現自己有些不一樣。 這個不一樣,有點抽象,我盡量解釋清楚。 年輕時,我對於新年計畫都是設定明確的目標:今年該完成哪一本書?存款要突破多少金額?要開發什麼新專案?透過具體目標,我可以朝著明確的方向努力。 不過,隨著生活慢慢穩定下來,我在目標清單中開始加入比較抽象和模糊的目標,也更重視心態層面的願景。 ▍具體目標 v.s 抽象目標 具體目標的好處,就是執行力會很強。 剛出社會時的我,擁有的機會比現在還多,要面對的誘因也多,那時還處在摸索人生的前期階段,所以設定具體目標有助於我完成事情。 至於抽象目標的好處,則是可以涵蓋更多的層面。當我開始摸索出自己人生想要什麼時,設定抽象目標可以讓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。 其中一個就是這篇文章的標題:你不見得要做正確的事,但要犯正確的錯。 做「不正確的事」聽起來很抽象,也很怪。難道要人犯法、當個規則破壞者嗎?當然不是。也千萬不要。...

A person sitting at a desk in front of a window

想收到最新電子報嗎?來此訂閱最新文章 Hi,我是艾爾文👋。 這封信是2024年最後一封電子報,我想藉機來做個回顧。 我會提到三個部分: 電子報問卷結果給我的新想法。 如何用「PYR 回顧法」回顧2024年的成果。 今年迴響最多的5篇電子報文章。 我們開始吧! ▍回顧1:電子報問卷結果 首先,聊聊年底做的問卷調查,其中有兩題對我特別有意義(看到回覆很感動😭),增添我繼續寫電子報的動力。 在問題「你有多大的意願向人推薦電子報?」中,有四成的人回覆10分推薦,回覆8分以上的人總共占了快八成。 而在「電子報帶給你多大價值?」中,也有四成的人回覆10分的價值,回覆8分以上的人總共占了八成五。 問卷中其他的回饋也給我很多寫電子報的想法,再次謝謝所有填寫問卷的你們。 —— 另一個問題:「習慣用電腦還是手機閱讀電子報?」這題我原本預期手機會占多數,但調查回覆幾乎各半。 後來想想,假日時大家應該看手機居多,所以一開始收到的問卷是偏向使用手機。上班日回到辦公桌上後,使用電腦、筆電閱讀的讀者就變多了。 —— 還有一個關於「想看的閱讀心得?」問題,多數人回覆只要是閱讀心得都可以。...

A man walking down a snow covered street next to a row of parked bikes

想收到最新電子報嗎?來此訂閱最新文章 Hi,我是艾爾文👋。 你是否想過,假如某件事沒有發生過就好? 隨著時間經過,不好的事雖然會漸漸被淡忘,但有些事就算不想記卻依然記得。 前陣子我看到一個研究,如果發生一件痛苦的事情時,有個作法可以減緩痛苦,甚至讓人忘掉那件事——趕快去玩俄羅斯方塊電玩! 只是,研究表明必須在24小時之內就去玩,否則大腦會開始形成痛苦的記憶,之後就難以忘記那件事。 當然,不是發生什麼痛苦的事都可以這樣解決,也不是每件令人傷痛的事都適合這樣做。 然而,這讓我反思:人的痛苦到底是由情緒導致,還是由記憶形成?如果說,將某個不好的記憶刪除之後,是否也等於在人生中抹除掉那件痛苦的事? 在《記憶決定你是誰》書中提到,人對過往的記憶會影響自己未來的行為。我讀完後深感,一個人的記憶,真的可以代表一個人的人生。 我們的個性,我們的想法,我們的自我,都可能是受到過去事件的記憶所影響。 在節目《跟拍到你家》最近一集中,採訪到一位已經帶著口罩十五年的人。這位名叫「和氣」的先生,十五年間幾乎沒有人看過他的全部容貌,連他的前女友也因為他始終戴著口罩而跟他分手。...

A group of people walking through a train station

想收到最新電子報嗎?來此訂閱最新文章 Hi,我是艾爾文👋。 上週請大家填寫電子報問卷,收到許多人真誠地回饋,謝謝你們!讓我對規劃明年電子報的內容更有方向。 如果你尚未填寫,歡迎點選下方按鈕,讓我多了解你的看法。 參與電子報問卷 - 以下開始本週電子報正文 - 以資源來說,人生就是一連串的資源分配。 我們要分配時間去做不同的事,分配金錢支付不同的開銷,分配注意力關注不同的事情,分配心力去面對不同的挑戰。 所以,人才會累。因為資源不是無限的。 那麼,是不是乾脆放棄就好?講好聽點是安分過日子,說不好聽則是消極面對人生。 然而,放棄也有放棄的問題。因為當一個人消沉太久,你——至少你的心理狀態——會開始萎靡。 「萎靡」在中文裡是形容一個人頹廢的意思,但這個解釋我感覺過於極端跟負面。我認為英文的 Languishing 形容更貼切。它是指一種狀態凋零的「過程」,形容人越來越無精打采、消極,漸漸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。 萎靡時,人會不想做原本會去做的事。會對目標失去興趣,注意力無法集中,會阻礙感受幸福的能力,生活缺少一種「意義感」。...

A person sitting at a table with a laptop and a mouse

Hi,我是艾爾文👋。 先提一件事:我正在規劃明年電子報的內容,所以想請你抽空做個問卷,聽聽你對於電子報的想法。請你先花一兩分鐘時間填寫問卷,也謝謝你對電子報的喜愛! 參與電子報問卷 以下開始是本週電子報正文。 ——— 《一如既往》的作者摩根.豪瑟曾提過一件怪異的事:18世紀的貴族,平均壽命竟然比多數人還短。 奇怪,這聽起來並不合理。有錢人的生活條件應該比較優渥,壽命不是應該更長嗎? 根據歷史學家 T.H. Hollingsworth 研究,那時的貴族的確比較早死。而豪瑟則解釋:人在有錢以後更有能力負擔「非必要」的醫療費用。 在當時醫藥知識不夠普遍的年代,有錢人也就成了假醫生眼中「假藥」的顧客。因為他們經濟能力比較好,才有辦法去買那些昂貴但來路不明的偏方,結果反而早死。 一個人因為更有能力,而去承擔更高的風險,結果陷自己於不利的情況。正所謂「溺死的人都是會游泳的」,因為會游泳了,反而嘗試危險的行為。 這讓我想到心理學中的理論:人都有自我破壞的傾向。這個理論存在許久,很多作者都提過,我在電子報提過的書《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》也有專門提到。...

A basket filled with red apples sitting on top of a table

這封信是朋友轉寄的嗎?來此訂閱最新文章 Hi,我是艾爾文👋。 如果你今天在果園播下一些蘋果樹的種子,十年後,幾乎能確定至少會生出一株蘋果樹。幸運的話,你會有幾棵樹,很多顆蘋果可以吃。 然而,你有辦法知道那些蘋果樹長什麼樣子嗎?樹枝會如何彎曲,樹上會結多少蘋果,樹木會長多高? 不行,是吧。因為你不可能預測得到未來。 人生,會不會也是如此? 當你開始做一件事情前,你不會知道結果是如何。你或許能預期大致的情況,但過程發展想必會與想像中不同,甚至結果出乎你的意料。 這也是為何當你設想自己的未來時,你不應該保持負面的立場,認為自己做不到,感嘆自己資源太少。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潛力在哪裡。 這聽起來像是激勵大會上會聽到的話,但請想像這段話我是用平靜的語調述說。我不是要你那麼熱血,我並非要你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。 我要表達的是,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人確實容易低估自己。舉凡「冒牌者症候群」、「自我設限行為」等研究,都是在描述人會如何低估自己的能力。 這是人類的本能,這是演化出來的保護機制,如此可以避免自己成為野獸口中的食物。 但它已經不適用現代了。...

A person typing on a laptop on a wooden table

Hi,我是艾爾文👋。 這週我在看12強棒球比賽時,腦中有了新的見解:短期落後,只是長期稍後。 字面上來說,這是希望人別氣餒,就像棒球比賽要打九局,一開始的落後不代表最終會落敗,比賽中後來居上的例子比比皆是。然而,我想說的不是這層涵義。 我要說的是:有恆心的做好當下的事,耐心等待稍後的結果。 亞當.格蘭特在《隱性潛能》中寫道一段故事: 知名標槍選手 Yego 立志要成為職業運動員,然而他一開始的發展並不順利。他的天賦不足,訓練資源也不足,跟同時期的選手比起來,成績應該是上不了世界舞台。 然而,一開始的落後不代表最終會落後。後來他靠著自學,克服了訓練資源不足的問題。接著他找到適合他身材的標槍投擲方法,成績漸漸有了起色,最終超越更有天賦的運動員,接連斬獲國際比賽大獎。 他是怎麼做到的?具體來說,他就是不斷克服遇到的困難,努力尋求解決的方法。但我認為他身上有一點更值得效法:不把自己的落後看成結果,而是當成一種必經的過程。 正所謂「晚到總比沒到好」,差不多也是這個意思。...